我的孩子有些特殊,但是……
2019-05-05 03:08:20


2018年8月31日,民政部召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困境儿童是弱势中的弱势,短板中的短板,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本文作者王亚会是一名社工,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王亚会来谈一谈如何运用脆弱理论帮助困境儿童。

困境儿童因为多方原因陷入泥沼


在上周,一位自闭症儿童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所在的学校家长联名让孩子退学。我了解到,这些家长认为因为这个孩子导致班级课堂秩序很差,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


当我与同事分享这一案例时,同事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困境儿童所在的学校也让其退学,家长据理力争,但是最终因为多方压力而被迫退学。


这不仅让我想到两个月前在一个服务群中看到一个家长发在群里的保证书,一份学校“逼”家长写的保证书,大致内容是让家长保证孩子不能影响课堂秩序。


因为是做困境未成人支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所以经常接触到各类的困境儿童,也组织开展了很多场这类儿童的服务活动。


在活动中一些自闭症,脑瘫,唐氏的孩子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而影响活动的进程,所以我们很理解学校老师在面对这些孩子的苦恼,此外学校、老师还有教学评估,升学指标,面临着各方的压力。


我们也理解一些家长的想法,因为在开一些融合服务中,当家长看到我们服务的群体是困境儿童后,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便不再让孩子参加。


正如一位家长所言:“这些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不同,我不喜欢我们的孩子与这类孩子有过多的接触”。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心理我们都很理解。


说实话,现在的社会利己主义思想盛行,大家有这样的顾虑很正常,但是我们想探讨的是困境儿童因为多方原因已经陷入泥沼,如果这个社会没有多一些的理解与支持,还有他们的生存之地吗?


理论支持


脆弱理论告诉我们需要多些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弱势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三个层次,即社会融合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脆弱群体理论认为人类的脆弱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脆弱性应该被淘汰,从而实现完美的人类,而是意味着人类对脆弱性的的尊重与保护。脆弱性来自于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或者来自于社会安排。


我们不仅要承认对脆弱性的家人和朋友负有特殊的责任,而且要在更广泛的道义责任去保护社会中的脆弱群体。


因为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由于自身的某种障碍,在现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缺乏必备的竞争能力以及暴露在自然灾害面前并缺乏应对能力。


而这些因素几乎都是由他们并不可控制的原因造成的,而且脆弱群体如果得不到必要的社会保护,很容易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疏离和排斥,因此,保护脆弱群体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伦理。


世界需要多些关爱


社会和谐需要我们多些关爱。近年恶性事件频发,曾经在一篇微博上看到一篇解析恶性事件的博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社会本没有绝对公平。




有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歧视、压迫、轻视,至少他自己可能这么认为。他很努力,想要改变这一切,但没有结果。终于,他崩溃了,实在是太苦、太累;他想做点什么,至少让人们注意到他,或者至少发泄一下内心的仇恨。


可是,他该去报复谁呢?甚至,他可能永远都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他走了极端,把怨气撒向无辜者。”如果当初对于这些弱势群体,多一些关爱与帮助,是否就能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他们的努力需要我们多些包容。我们的一些困境儿童家长一直在担忧自己老了之后孩子该怎么办,如果说没有外界的关爱与支持,难道让他们自生自灭吗?


我们曾看到因为孩子的问题,原本有着很高职位的妈妈选择离职,在家照顾孩子,只要有好的培训、讲座无论多远、多辛苦也要去听,正如一位家长所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很多困境儿童的家长很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影响别人,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我们服务的家长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有些特殊,但是很听我的话,能不能让他参加你们的服务,如果中间他影响了其他人,我立刻就带他出去安静一会”。


听她说这句话时,我的心理真的很难受,她的那种小心翼翼直到现在我还记忆深刻。很多困境孩子是不能自己选择的,先天的因素决定了他一辈子都不可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有很多孩子、家长在努力的和这个世界接轨。


在他们在一旁努力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给他们多一点的机会,让他们再尝试一下。


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