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近这些孤岛,驱散他们心中的迷雾
2019-05-06 05:30:06

大铭把“我在长大,我在变强”当作座右铭,贴在自己凹凸不平的课桌上;11 岁的小磊与同学打架,脚踝肿得像包子,走路一瘸一拐,但一声不吭,他说反正爸妈不在家,说出来反而会被人骂没用;冬天的山村特别冷,7 岁的小花喜欢抱着狗狗取暖,但她最渴望的是妈妈回家,到时候可以睡在妈妈身边,很暖和……

 

他们的欢笑、嚎啕、抽泣、怒吼和呢喃背后或多或少藏了一颗敏感而孤

独的心。

 

如何靠近这些孤岛,驱散他们心中的迷雾呢?

 

驱散自卑迷雾:“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操场上同学们正欢歌笑语玩得不亦乐乎,但没有文文的身影。终于在教室角落里,我们找到了眼圈红红的文文。老师说,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

 

自文文5 岁开始,她的父母便外出打工,现由其祖父母监护。祖父维修自家的房屋,从梁上摔下,脊柱严重受伤,险些半身不遂;祖母也常年体弱多病,不能承担过重的体力活,家里的大小活儿多数压在了稚嫩的文文身上。爷孙三人可谓相依为命,艰难求生。亲情的缺失,生活的贫困,繁重的劳动,再加上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文文常常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虽然她才10 岁。

 

专家解析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首先是通过他人的言语来定义和评价自己的,这就是自我认知。自卑是一种自我认知不全面的体现,表现为缺乏自我认同感,对自己的评价低估于实际。由于文文父母的长期缺位,文文缺乏来自父母及其他人的积极评价反馈,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各项物质条件缺失等因素,她现在的表现已经体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状况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也比较普遍。

 

留守儿童自卑心理解决方案:

 

错误的处理方式:呵斥、吼骂孩子,用怜悯同情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正确的处理方式:

 

自卑这种情绪更多的来自于与他人的对比。监护人要更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多正向赞美他做得好的地方。留守儿童普遍自理能力比较强,就他的优点多给予肯定,看到他的优势,给予他肯定的力量。父母方面则要和文文保持沟通和交流,把积极正面的情绪带给她。平时打电话多关心生活中的事情,关心她的情绪。

 

学校方面则可多关注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活动,开展体验式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客观、多角度地与他人比较。比如,组织一场同学们一起倾诉苦恼的活动,这样让留守儿童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心世界,有助于留守儿童敞开心扉,走出自卑。像文文这样的孩子,她就能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其他人也有不开心的地方,找到心理平衡。我们可以适度走近文文,帮她分析她现在的处境,为其解除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安排班上乐观开朗的同学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努力让她找到成功的喜悦,找到自我价值感。

 

 

驱散厌学迷雾:学习过程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父母做生意比较忙,无暇顾及明明的学习、生活。12 岁的明明平时主要由外公和外婆照料。外公和外婆比较溺爱明明,滋生了他的懒惰心理。明明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

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不热情,总想逃避,已经上升到厌学了。

 

 

专家解析

 

儿童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他没有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学习没有带给他成就感,没有在学习当中发现自己的价值。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为这群孩子平时父母不在身边,通过学习获得的反馈、帮助、监督比普通的孩子更少一些,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动力。

 

留守儿童自卑心理解决方案:

 

错误的处理方式:过分关心成绩,强制孩子学习。学习成绩达到了规定的分数或名次,就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没有达到就狠狠批评、讽刺或表示失望、痛心等。

 

正确的处理方式:

 

首先我们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对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给予肯

定,这样才能建立孩子的学习信心。

 

父母虽然没有条件及时给予学习的帮助,但还是要想方设法与孩子交流。父母要多关注孩子在学习当中得到的快乐、愉悦,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具体情况。关注孩子在学校获得了什么肯定,与同学相处时有什么趣事,是否得到老师的表扬,因为什么而得到表扬等。关注孩子对学习的反馈,切忌条件交换。把孩子的学习过程看得比学习结果更重要。

 

学校的重点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力。多注重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重视理想教育,重视意志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在学习上一些细节也可以坚持积极导向,促成发展。组织活动让学生找到并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寻求学习中获得肯定的细节,进一 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个过程会激发他关注到学习中有乐趣的事情。

 

像明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给予更加细致入微的引导。布置一两个难度很小的作业,让他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希望,告诉他所有事情都能做得好。在他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先引导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一不会就不做或者抄作业的坏习惯。只有慢慢给予孩子在学习中效能感及肯定,他的学习信心才会增加,在激励中可以慢慢走出厌学的状态。对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倾注爱心、关心和耐心。厌学的修正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焦虑是无法解决厌学的问题的,唯有耐心的引导才行。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