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阿拉善SEE终身会员童书盟女士参与“一亿棵梭梭”项目
“一亿棵梭梭”项目由阿拉善SEE于2014年发起,联合阿拉善盟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牧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家、公众,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共同致力于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从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此次活动中,SEE基金会对于长期持续支持“一亿棵梭梭”项目的重要伙伴、捐赠人,颁发“绿色家园守护者奖”。以感谢这些机构长期以来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支持环保公益,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带动更多公众广泛参与、推广公益理念领域的努力与陪伴。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与“一亿棵梭梭”项目的缘分可谓颇深。
早在2016年,彩虹公益基金会就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联合发起针对青少年的“彩虹自然教育”项目。一方面,培养青少年树立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技能,以生态科学和环保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自然科学素养;一方面,鼓励青少年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家乡环保建设。
2016年10月10日,在阿拉善月亮湖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此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开馆。该馆开辟出一个区域作为彩虹自然图书馆,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为阿拉善月亮湖自然博物馆捐赠了近万本关于自然、生态、科普、历史、文学、儿童类的图书供游人免费阅读。
同年,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又以云南省丽江市鲁甸乡杵峰完小作为试点,发起了“建设垃圾不落地校园”活动,旨在通过项目实施,使该村的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垃圾不落地的社会公德,做到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垃圾落桶不落地;带动村民配合孩子们的垃圾不落地行动,做到垃圾从落桶到焚烧环环相扣,安全又卫生。
2020年彩虹自然教育项目再度与阿拉善联手,云山保护作为执行方,对天行长臂猿栖息地云南盈江的支那乡、苏典乡等地区的学生开展“天行长臂猿·自然教育课程”项目活动。活动分为社区体验活动和自然课程开展等两部分,直接参与人次达千人。试点社区小学生及家长对长臂猿有了一定认知,这让社区年轻一代成为家乡生态环境守护者有了可能。
此外,多支“彩虹合唱团”也积极参与到多场阿拉善SEE公益音乐会的演出和歌曲录制中,为“一亿棵梭梭”项目、为阿拉善SEE、为中国环保事业增添一抹亮色。
“彩虹合唱团”在阿拉善SEE公益音乐会现场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阿拉善SEE终身会员童书盟女士表示,除了自己亲身参与的项目外,最让她难忘的是阿拉善SEE的创始人刘晓光。
在一次理事会选举期间,刘晓光一边担心自己选不上,一边认真参与竞选。“他不是靠着以前的名声去竞选,而是凭着自己的投入参与其中。”当时和他一起参与竞选的成员,也通过专门打印参选资料、去每一张桌子前敬酒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选举意愿,这一个个真挚、认真身影从那时起就深深烙印在童书盟心里。
直到现在,童书盟的手机里仍然保存着刘晓光在阿拉善的沙漠腹地、在阿拉善SEE的旗帜下读诗的照片,“这样一个人不仅是阿拉善SEE的缔造者,也是对我们每个人会产生巨大的精神震撼的一个人。”
2017年,晓光会长离世,为表达哀思、致敬领路人,阿拉善SEE企业家会员希望为晓光会长种下一片“晓光林”,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童书盟参与捐赠了“晓光林”,社会各界也自发响应,共同捐款种下梭梭林,传承环保公益初心。
表面上看,童书盟在刘晓光的感召才加入了阿拉善SEE,但实际上,她坦诚自己是被内心的渴求所驱使着,一步步探索着公益的未来,“我们内心的诉求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原来我们做困境儿童关爱,其实是代表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公益基金会和个人来做这件事情,未来则会产生示范效应。”童书盟女士一语道破荣誉背后的责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需要把各方力量聚合到一起。”
庆幸的是,这对她来说并不陌生。在彩虹公益基金会工作的日子里,从项目研发到实施和监测,从筹款到捐赠人维护,从志愿者培训到在地服务,她与团队一起初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公益体系。该体系以孩子为中心,融合课程、教师培训、志愿者参与及校园管理等因素,为乡村和不发达地区提供优质教育,并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的留守儿童地区。
一个又一个公益项目的落地、发展以及壮大,让童书盟女士更深刻地领略到了公益事业的魅力,也让她更加全情投入其中,“对我来讲,已经分不清是外在的事业还是内心的情感了,”她感叹道,“它已经在你的骨子里了,也就是你的很多认知和判断里,乃至对未来的规划中,都有它的影子。”
我们在治愈那片荒漠的时候也治愈了自己,我们让梭梭林变得繁盛,自己的生命也得以繁盛。